2017年天津全运会男子U20足球决赛后,一个瘦高的身影独自坐在更衣室角落痛哭。李明(化名),这位曾被欧洲球探看好的中场天才,在关键的决赛中被教练按在替补席整整90分钟。这不是他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待遇,但可能是最后一次——赛后第三天,俱乐部通知他"因战术需要"被下放预备队。
"全运会就像个魔咒,要么你为省队拼命毁掉职业生涯,要么你拒绝配合永远失去机会。"
在中国足球的特殊生态中,全运会始终是道绕不开的坎。记者调查发现,近五届全运会后,平均每届有12-15名颇具潜力的年轻球员因为过度使用或战术牺牲而提前结束职业生涯。
当我们羡慕日本队在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完善的青训保护机制。相比之下,中国足球的"全运优先"政策让多少本可能闪耀世界的天才早早陨落?前国青队教练王建军私下透露:"至少有5个孩子,如果按正常发展轨迹,现在应该在欧洲踢球。"
典型案例:徐亮(化名),18岁即获"中国莫德里奇"美誉,因全运会连续7场打满全场导致腰椎间盘突出,22岁被迫退役,现在老家开烧烤店。
随着新一届世界杯预选赛开打,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其他国家在科学培养年轻球员时,我们是否还在重复"杀鸡取卵"的老路?多位业内人士呼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使用化名。本文历时两个月,采访了17位相关人士。)